三台天气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决战四季度 大干一百天㉓ | 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 三台特色经验全市推广学习

  

今天(10月12日),绵阳市2022年农田水利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各区市县的分管领导和水利、农业部门负责人先后到建平镇四季村、优质粮油园区中试基地实地考察学习,在沃野良田间感受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显著成果,再次掀起了“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抢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大会战。那么,这场现场推进会为什么会选择在三台召开?我县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又有哪些值得推广和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


北川县农业农村局总工程师王强:

“在参观了撂荒地整治示范点后,学习了三台撂荒地整治的‘一村一案’‘一地一策’的模式,良好的体系规划值得我们学习,回到北川后,我们也将把在这里学到的经验,因地制宜结合我们当地实际进行借鉴。”


梓潼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杉:

“今天会议参观了三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从现场看来效果很不错,很有成效,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把再生稻融合进来,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这块还是值得我们学习,这为我们在农业增产增收方面提供借鉴经验。”



近年来,我县创新工作方式,加速撂荒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培育优质粮油品种,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端牢中国饭碗、筑牢天府粮仓,贡献三台力量!


撂荒地整治见成效 让“沉睡”土地焕发活力


当下正是秋洋芋种植关键时期,在建平镇四季村的田间地头,不少村民正在打窝、定植、覆土……“夏粮损失,秋粮补,洋芋种下去,春节前后收获,可以卖个好价钱。”村民们纷纷说道。如今生机勃勃的土地原来却是一片难以治理的撂荒地。


据了解,正在作业的这片土地位于四季村西北方位,受原怡铭页岩砖厂长期取土影响,耕作条件较差,零星撂荒一度超过30余亩,成为全村最集中、最难治理的撂荒地块之一。


“以前这边的地都荒起的,不能种很可惜。现在好了,经过政府治理又可以种庄家了。”村民高兴地说。


近年来,随着我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三台县耕地撂荒整治十条硬措施》,按照市县撂荒地整治和粮食安全生产总体部署,四季村两委创新探索集体兜底、政策推动、主体主动、群众联动的整治路径,利用全县撂荒地整治、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秋洋芋扩种等支持政策,引进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实现连片经营,推动该村撂荒地整治清零。


今年,四季村撂荒地整治示范点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200亩,秋洋芋套油菜137亩、小麦48亩,幼果林套种秋洋芋 3亩,春秋洋芋联作12亩,全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120亩,增加收入22万元以上。


而这只是我县撂荒地整治成功的案例之一。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综合管控耕地“非粮化”,以保护资源、稳粮增产为目标,扎实推进全县农户承包地撂荒整治工作,共清理农户承包耕地撂荒1.99万亩。


整治过程中:


保障财力持续投入

县级财政配套300万元,专项补助撂荒地整治;县管党费中划拨200万元,安排落实“以粮为主,粮经统筹”资金400万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500万元。



配套设施大幅提升

年内累计实现复垦地“坡改梯、小改大”1200亩,宜机化改造3800亩,新增排灌沟渠4千米、作业道20千米,新建小型蓄水设施50口,改扩建提灌站8座,提升新整治耕地耕作条件;



农事服务创新引领

装备各类农机13万台套、提灌站1302座,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通“托托服务”,开展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业200万亩次,带动粮油生产经营主体亩均节本增收200元以上;


整治完成后:


产业发展后劲强起来

1.99万亩撂荒地复种助推全县扩种玉米1.54万亩(其中玉米大豆复合种植1万亩)、水稻0.3万亩、秋洋芋0.72万亩、秋菜0.17万亩、油菜0.68万亩、小麦0.32万亩、经果林还田上坡0.1万亩。


粮油稳产的基础上,我县大力引进和培育台沃香食品、潼川豆豉等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实现粮油年加工能力突破20万吨,全县粮油订单生产比重超过35%,种粮效益持续增加。


撂荒地整治成果持续得到巩固,耕地有人种、愿意种、乐意种的生产氛围持续增强。当下,为确保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我县正抢抓农时,把晚秋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种植秋洋芋4万多亩。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让近百万亩农田变“良田”


三台作为四川丘区农业大县,如何有效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出了解决方案!


2021年,我县在芦溪、八洞等8个镇29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8.51万亩,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今年1月,在芦溪镇鹤林村的田地里20多台挖掘机同时作业,进行田型调整、筑砌田埂,一派热火朝天的农田建设景象为当地农业机械化实施打下基础。


据了解,鹤林村的村民一直种植以油菜、水稻为主的传统产业。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这里道路崎岖,大型设备无法进入作业,灌溉成问题,村民只能靠人力种粮。如今,看着规整成形、沟渠相通的高标准田块和灌溉渠系,村民们对来年的农作物丰收增产充满信心。


芦溪镇鹤林村村民王永德说:“肯定能增收。田改得大块,路整通了,种庄稼好做、好收。”



今年4月,八洞镇书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十几台挖掘机一番作业后,田间作业道基本成型、水渠雏形基本显现……


八洞镇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田型调整1479.33亩、新建产业道路18998米、渠系整治37275米、山坪塘整治5口、新建提灌站2个、整治提灌站4个、新建蓄水池2个。


八洞镇书房村党委书记彭小辉说:“我们以前田块都很小,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田块变大了,便道也修好了,用水更加便利,方便以后机耕、机种、机收,老百姓的种粮成本节约了很多,对种粮更加有信心。”


今年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又有了新规划,在塔山、中太、立新、建平、金石、芦溪等6个镇21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5.5万亩,目前已完成施工和监理单位招投标,施工单位将于10月中旬进场施工。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几年我县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6.8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2.94%,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大幅增产增效。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县建成:

●优质大米基地40万亩、优质菜籽油基地60万亩的丰产区;

●10万亩油菜、水稻体验观光产业带的体验区;

●耕地质量提升措施覆盖率达到100%,化肥用量下降27%和60%,农田尾水实现循环利用,“绿色粮油”产品占比超过90%的生态区持续推进县域农业高效益兴业常态。


选育优良品种 实现粮油增产农民增收



今秋8月,在建平镇四季村的台沃中试基地,稻浪滚滚,金黄一片。基地内一块再生稻集成技术展示田里,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内农业专家,对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协同开展的两个再生稻品种头季稻进行现场实收测产验收。


(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经过现场收割、称重、测定水分、扣除杂质、计算产量等环节,水稻品种“泰优粤禾丝苗”实收面积1.25亩、亩产达775.52公斤,水稻品种“恒丰优粤禾丝苗”实收面积1.52亩、亩产达806.54公斤。


“亩产突破800公斤,当地创下新高。”在今年持续高温天气下,再生稻能取得这样的高产成绩与水稻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密不可分。


“再生稻跟头季稻相比,第一不用再除草;第二因为后期温度低了,在防病治虫的时候,可以减少甚至不用防虫的药剂,可以有效降低再生稻的生产成本。” 四川台沃农业科技公司农技员杜文平介绍。


再生稻在三台取得成功,对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新品水稻,还有油菜、玉米、小麦等多种高产高质品种均出自于台沃中试基地。通过试验育种、比种、选种,我县连续三年粮食总产量居全省前三,油料总产量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4月,我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大县,这将推动我县粮油品种持续提档升级,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种保障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307183526.jpg

据悉,三台良种使用率达96%以上,栽种新品使全县农产品每亩产量提高了5%,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深秋时节,走进三台。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变山川气度的创造,造福万千群众的努力,让广袤的田野乡村,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展现出优质高产的新图景。从“贫瘠苗弱”到“地肥高产”,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在党的领导下,三台坚持科技兴农保障粮食安全,探索富有三台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做活农村经济,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大干一百天,擂鼓声声再响!

三台必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努力,

不断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杨芳 窦漪雯)